除了碧昂絲追平紀錄甚至即將創紀錄之外,今年Bad Bunny憑藉拉丁專輯《Un Verano Sin Ti 》入圍年度專輯獎,這是自1950年代葛萊美頒獎典禮開始以來,少數有非英語專輯取得的入圍成就。
多數新聞報導或資訊帶有主觀的立場,但若將事實進行不當的解讀,或是斷章取義地以去脈絡化的方式傳播,那就和不實資訊一樣會對閱聽人乃至於社會帶來傷害。今天我身為一個資訊的傳播者,我所說的、所教的東西也未必全然是正確的或最好的。
換言之,我說:「事實查核中心有立場、我也有立場。首先,這篇研究將同性戀伴侶的子女塑造為「受害者」,試圖引導閱聽人以「受害者」的框架來認識同性戀伴侶的子女,並透過引述的文字將其同性戀家長塑造成「加害者」,或將同性戀家長的同性戀身分與子女的健康問題關聯起來。其次,如果我們進一步去認識蘇林斯教授與風向新聞的立場,以及背後支持他們的機構是誰,便可以發現他們的背景促使他們替「反同性戀」的意識形態服務。108課綱宣布將媒體素養列為高中生重要的核心素養之一,並且多數版本的課本皆會提到媒體識讀的幾個重要概念,包含「媒體資訊是被建構出來的」、「媒體是帶有意識形態的」、「閱聽人應比對媒體資訊」等等。我在課堂上問了學員們一個問題:「現在的事實查核中心那麼多,多數有問題的資訊都會被查核,所以我剛剛教會你們如何使用事實查核中心來進行事實查核。
然而台灣的高中教育現場多半只有教導媒體識讀的概念,以及「理論」上該怎麼做,實際上學生常將重要概念的定義背起來,考試能夠選出正確的選項就覺得足夠了,卻沒有意識到媒體識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該如何自己做好媒體識讀這件事。研究發現,同性伴侶成年子女的肥胖問題是異性戀成年子女的2倍之多(72% vs. 31%)。土耳其政府表示,爆炸案是庫德族好戰分子所為,使庫德工人黨與土耳其的長年衝突、美國與土耳其的齟齬,以及瑞典入北約等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烏蘇茲對美國全國公共電台(NPR)說,能成為獨立大街的商家之一,讓他相當自豪。阿拉伯新聞報在推特發布現場及監視器畫面的影片 #BREAKING: #Turkish media report explosion on #Istanbuls main pedestrian thoroughfare; 11 injured https://t.co/sMl9vffiGZ pic.twitter.com/mxsu6vd6Nl — Arab News (@arabnews) November 13, 2022 #UPDATE: Four dead, 38 wounded in explosion on #Istiklal Avenue in #Istanbul: Governor https://t.co/wVTGDAilDT pic.twitter.com/Wr5T5rVu3F — Arab News (@arabnews) November 13, 2022 土耳其認為PYD是庫德工人黨(PKK)的分支。庫德工人黨發布聲明否認與此次爆炸案有關,並表示不會攻擊平民。「庫德族」一詞,向來牽動土耳其敏感國安神經,更左右土耳其對外關係。
近年美國在打擊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的戰役中與庫德族的部隊合作,對土耳其而言,更有如肉中刺,也是雙邊多年來的齟齬。」 根據土耳其國營《安納杜魯新聞社》(Anadolu Agency),土國指派5名檢察官調查爆炸事件
《巴黎協定》要求各締約國就其「國家自主貢獻」提出的減碳行動計劃每五年進行一次檢討,而COP26正是協定簽署後的第一次檢討。不少人士認為針對字眼的爭論毫無意義,但其實整個會議大部分的談判都是與用字相關。化石燃料是氣候變化的最大元凶,然而不論是《巴黎協定》或其他的國際氣候協定,均未有明言。進入會議上,要聽明明談判的內容更是難上加難。
事實上,國際氣候談判錯綜複雜,但談判結果卻可以簡單概括為一句「不完美、可接受、要改善」。2009年承諾的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一直拖欠,「損失和損害」(Loss and damage)的賠償基金談判一直被否決,換來的只是一個「對話」(Dialogue)平台。文:何偉歡(格拉斯哥氣候峰會香港非政府組織觀察員)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第27屆締約國會議(COP27)正在埃及沙姆沙伊赫(Sharm El Sheikh)舉行為期13日的氣候談判,數以萬計的代表雲集紅海邊跟進去年COP26格拉斯哥峰會的談判結果、評估各國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的落實情況——COP26是7年前《巴黎協定》之後締約國首次更新NDC,近120位國家領袖出席會議,「雄心勃勃」要確保地球氣溫上升不超過攝氏1.5度的目標可以實現(Keep 1.5 degree alive)。2021年11月跟隨香港非政府組織「低碳想創坊」遠赴蘇格蘭,第一次以正式觀察員身份親身參與一場被喻為你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國際會議。
最後的談判結果是要求各國在2022年COP27重新檢視及加強2030年的減碳目標,雖不完美、有改善的空間,但仍可接受嗎?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巴黎協定》「1.5度目標」仍可實現? 在COP26期間,場區內也有很多示威活動,其中之一是一班年輕人靜靜地圍在一起,讀出一個又一個名字,那些因為氣候變化而失去生命的人的名字。雖然用字的修改令很多人失望,但不少人認為把減少化石燃料寫進國際文件上,是一個有力的訊號,讓全世界知道化石燃料正逐步被淘汰,是一大突破,結果雖不完美、有改善的空間,但總算可接受嗎?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Alok Sharma一度在COP26會議上哽咽。
COP26的首要目標是要確保《巴黎協定》1.5度目標可以實現,然而氣候行動追蹤(Climate Action Tracker)在分析各國訂定的短期氣候目標和數據,顯示即或短期目標全部實現,2100年地球氣溫仍將上升超過攝氏2.4度,遠超過《巴黎協定》1.5度的目標。筆者列席過的談判,很多時候都是就用字進行爭論——應否加入「人權」、「性別」等字眼,都需要討論上幾天。
大家也許還記得會議到最後一刻,印度在中國和其他依賴煤炭的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下,提出修改《格拉斯哥氣候公約》的最終文件,把呼籲「逐步淘汰」(Phase out)燃煤發電的用字改為「逐步減少」(Phase down)。因此,《格拉斯哥氣候公約》是聯合國氣候談判歷史上首份提及化石燃料的文件。由始至終,用字在這些國際條約中極具意義,《巴黎協定》本身的條文就由「應該」(Should) 改為「將會」(Shall),把原本不具約束力的期望轉變成有法律約束力的義務。主席Alok Sharma指1.5度的目標仍然活著,只是脉搏非常微弱,只要各締約國信守承諾,加快行動,1.5度目標可以活下去。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COP26是徹底失敗的。她提醒各國的政策決議者,當他們在會議室內談判、起草文件時,要緊記那些黑白色的文字,不只是「Black and White Objects」(黑色和白色的物體),而是武器,是拯救或是摧毀,就在這白紙黑字之間。
過去多年,富裕國家皆以2度為口號。然而《巴黎協定》簽署之後的6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年份,極端天氣事件頻繁,明顯反映各國減碳工作的不濟事。
在經歷種種極端天氣事故之後,來到COP26,1.5度終於成為主流共識——至少在口號上、在文字間,已成是有共識。雖然時任英國首相Boris Johnson在會後指兩者「沒有太大區別」(not much difference),堅持COP26取得歷史性成功。
小島國家無奈、無助也無力。最終他們爭取到《巴黎協定》的目標是控制升溫在2度,最好的情況是1.5度。
臨時的修改引起很多爭論,更讓主席Alok Sharma一度哽咽。氣候變化對一些小島國家、發展中國家是生死存亡的大難——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COP上,當談判的「國際」共識是攝氏2度時,他們已經爭取1.5度這目標,因為2度對於他們而言已是大限,1.5度才是可以生存的機會。COP每日有幾十場甚至過百場會議或談判進行,要看懂每日的議程也不是一件易事。有人認為這也是一大進展,COP26終於把「損失和損害」議題推向談判桌,在2022年6月的波恩氣候大會進行了第一次對話,不完美、要改善,但可接受?結果,發展中國家再一次無奈地「袋住先」,帶著一個「對話平台」回到已經水淹眼眉的家園,然後跟同胞說:「不完美,但只得接受」?沙姆沙伊赫COP27峰會初段,「損失與損害」終於歷史性首次寫入COP議程,頓成國際媒體焦點,算是「因為堅持才看見希望」的罕例嗎?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COP27峰會初段,「損失與損害」終寫入COP議程。
COP26的每一份文件,都可能足以改變世界,每個單詞、每組數字都會重新定義世界的發展、人類生存的機會雖然用字的修改令很多人失望,但不少人認為把減少化石燃料寫進國際文件上,是一個有力的訊號,讓全世界知道化石燃料正逐步被淘汰,是一大突破,結果雖不完美、有改善的空間,但總算可接受嗎?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Alok Sharma一度在COP26會議上哽咽。
COP26的每一份文件,都可能足以改變世界,每個單詞、每組數字都會重新定義世界的發展、人類生存的機會。文:何偉歡(格拉斯哥氣候峰會香港非政府組織觀察員)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第27屆締約國會議(COP27)正在埃及沙姆沙伊赫(Sharm El Sheikh)舉行為期13日的氣候談判,數以萬計的代表雲集紅海邊跟進去年COP26格拉斯哥峰會的談判結果、評估各國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的落實情況——COP26是7年前《巴黎協定》之後締約國首次更新NDC,近120位國家領袖出席會議,「雄心勃勃」要確保地球氣溫上升不超過攝氏1.5度的目標可以實現(Keep 1.5 degree alive)。
然而《巴黎協定》簽署之後的6年,是有史以來最熱的年份,極端天氣事件頻繁,明顯反映各國減碳工作的不濟事。當然,也有很多人認為COP26是徹底失敗的。
有人認為這也是一大進展,COP26終於把「損失和損害」議題推向談判桌,在2022年6月的波恩氣候大會進行了第一次對話,不完美、要改善,但可接受?結果,發展中國家再一次無奈地「袋住先」,帶著一個「對話平台」回到已經水淹眼眉的家園,然後跟同胞說:「不完美,但只得接受」?沙姆沙伊赫COP27峰會初段,「損失與損害」終於歷史性首次寫入COP議程,頓成國際媒體焦點,算是「因為堅持才看見希望」的罕例嗎? Photo Credit: Reuters/ 達志影像 COP27峰會初段,「損失與損害」終寫入COP議程。在經歷種種極端天氣事故之後,來到COP26,1.5度終於成為主流共識——至少在口號上、在文字間,已成是有共識。事實上,國際氣候談判錯綜複雜,但談判結果卻可以簡單概括為一句「不完美、可接受、要改善」。化石燃料是氣候變化的最大元凶,然而不論是《巴黎協定》或其他的國際氣候協定,均未有明言。
主席Alok Sharma指1.5度的目標仍然活著,只是脉搏非常微弱,只要各締約國信守承諾,加快行動,1.5度目標可以活下去。她提醒各國的政策決議者,當他們在會議室內談判、起草文件時,要緊記那些黑白色的文字,不只是「Black and White Objects」(黑色和白色的物體),而是武器,是拯救或是摧毀,就在這白紙黑字之間。
氣候變化對一些小島國家、發展中國家是生死存亡的大難——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COP上,當談判的「國際」共識是攝氏2度時,他們已經爭取1.5度這目標,因為2度對於他們而言已是大限,1.5度才是可以生存的機會。過去多年,富裕國家皆以2度為口號。
最終他們爭取到《巴黎協定》的目標是控制升溫在2度,最好的情況是1.5度。COP26的首要目標是要確保《巴黎協定》1.5度目標可以實現,然而氣候行動追蹤(Climate Action Tracker)在分析各國訂定的短期氣候目標和數據,顯示即或短期目標全部實現,2100年地球氣溫仍將上升超過攝氏2.4度,遠超過《巴黎協定》1.5度的目標。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